庆余年中最大的野心家:来自庆帝的顶级布局

本文约5000字

阅读需要18分钟

19年我看庆余年第一季的时候以为它是一部权谋类型的喜剧。

现在我又重新补了原著,这才发现庆余年是一部沉重的小说,特别是在读完原著第六卷殿前欢时,心里觉得十分压抑和沉重。猫腻在采访时也曾说过,庆余年的故事本身就是沉重的。想来王倦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看,这才在第一季中加了很多喜剧元素进去。

庆余年,有爽点、有笑点、也有泪点。

当庆余年第二季上线的时候,或许你会发现,庆余年的故事走向好像沉郁了不少,虽然范闲依然是主导故事的主角,但背后很多事情并不由他来决定。

庆余年的故事,像是在下一盘大棋。

父杀母,臣弑君,子弑父。

众生如棋,皆在下棋,也都在棋盘之中。

可以说,整个故事主要是由庆帝的棋局和陈萍萍的棋局来推动的,而他们两人之间又互相博弈,就看谁棋高一招,算计过人。

范闲作为故事的主角,也是他们两人棋枰上的一颗棋子,只不过在观棋、行棋之后,他才慢慢也成为棋手,在父与子的博弈中,实现自我成长。正如王倦提到的,到第三季的范闲才掀棋盘,换规则再斗。

抛开王倦在庆2把立意拔得过高这个设定——实现天下公平,这个命题实在是太过宏大。叶轻眉有这样的抱负,但书闲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而且猫腻在原著里也没敢把这个东西作为重点讲述,故事整体还是以范闲的成长线和陈萍萍的复仇线为主,毕竟在小说大结局也没有实现这个天下公平,所以暂且抛开不谈,不予置评,静待王倦在第三季怎么圆这个主题。

今日不谈其他,这次的主角是——庆帝。

Part1

权力与爱情,孰轻孰重?

庆帝作为全书中武力值巅峰、权力巅峰、权欲拉满的第一人,如果不是陈萍萍和范闲等人的苦心谋划,可以说庆帝简直是全书中不可战胜的一位超强角色。

正如苦荷大师在临死前给庆帝的评语一样:

“此人帝王心术,宗师实力,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弱点与空门,而最可怕的却是他的坚忍,为了横扫四野的目标,竟能筹划数十年,一心一意,从未有过任何偏差。”

“这等人物,浑不似人。”

“世人皆谬称,我是世间最接近神的那位,孰不知,南方那位之无情无恨无爱无离,才是真正的神者。”

无论是帝王心术还是领兵作战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时刻想着一统天下,这样一个厉害到没有弱点的人,也是庆余年里最大的野心家。

想要知道他的野心和手段,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庆帝这么些年来的布局。庆余年的故事最初从叶轻眉被人杀死的那一段开始,而庆帝所编织的阴谋和算计也最初从这里开始。

首先叶轻眉之死,本身就是庆帝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作为当时天下第一奇女子的叶轻眉,她用狙击枪助庆帝登基,她开办叶家商号,设立内库前身——江南三大坊;在泉州开港,建水师大兴贸易;建立国度内的邮路系统,在庆国办报纸开启民智,设立鉴查院,她还建议庆帝推行新政,进行一系朝堂体制改革等,可以说她以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科学知识改变了整个庆国,甚至是整个天下。

可是,叶轻眉实在是过于强大了。

哪怕庆帝再欣赏和喜欢她,终究还是抵不过来自帝王内心深处的忌惮,再加上太后、皇后等旧贵族势力对叶轻眉的愈发的不满,他们也都想杀了叶轻眉。

当然,想杀死叶轻眉可不容易,那么庆帝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场惊天阴谋又是怎么策划出来的?

当时庆国和北边战争打响,陈萍萍作为监察院院长要做战前情报工作,领黑骑北上防守,不得不离京;恰在此时,庆帝带着范建西征草原,范建当时是太常寺司库兼户部员外郎,负责一应军需供应,被故意调到王帐随军。

而同一时间,定州又恰巧出现紧急军情,于是京都守备师叶重被调入定州处理,整个京都的军事防务工作,落入了秦家掌控中;最后是很难对付的五竹,为了调走五竹,庆帝设法让庆庙来人出手吸引五竹的注意力。

正是在庆帝的谋划下,成功地将叶轻眉身边的聚集所有力量比如五竹、陈萍萍、范建、叶家等人都一一调走,接着他又故意挑起太后、皇后及其背后家族出手,再让秦业在一旁操控,这才成功杀了叶轻眉,导致太平别院血案的发生。

庆帝的无耻与狠辣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还记得当年那场恐怖的“京都流血夜”

吗?

叶轻眉是死了,可杀死叶轻眉的人他自然也不想放过。几年后,庆帝以为叶轻眉报仇为名,一手策划了那场“京都流血夜”,他让范建和陈萍萍等人带着监察院的官员和虎卫扫荡了庆国内顽固的王公贵族,一夜之间屠杀了皇后、太后的所有亲族。

自此,庆帝成为整件事背后的最大赢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庆国的统治。

当然,也是因为叶轻眉之死,陈萍萍、范建、靖王各与庆帝他们之间在心里产生间隙,范建与陈萍萍两人也一直互相猜忌,庆帝当然也是乐见其成。

借刀杀人,卸磨杀驴,庆帝这一手玩得可真溜。

Part2

是儿子,也是棋子

范闲从出生与五竹和叶流云在澹州相遇,再到范闲入京都,从很早开始就已经是庆帝手中的一颗棋子。范闲入京之后更是渐渐成为了庆帝收拢皇权,实现一统天下的手中利刃。

在庆余年这个故事中,除了主角是棋子,还有长公主、太子、二皇子还是叶家和秦家,不管这些蚂蚱蹦跶得再高,终究还是没有逃出庆帝的五指山。

第一,庆帝下旨让范闲取郡主林婉儿,从长公主手里接手内库。

让范闲娶林婉儿不过是个幌子,庆帝想要让他接手内库才是真。在范闲接手内库的过程中,无疑是阻力重重,长公主要通过内库走私在朝中谋求权势,为皇子们铺垫根基,在军中收买人心,她岂能甘心让一个私生子断了自己的财路,太子和二皇子自然也很不甘心,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范闲,这都无疑是将范闲推向了风口浪尖。

可不管长公主他们使出什么手段和阴谋,其实庆帝心里都门儿清,但他一边有意无意地帮助范闲立足朝堂,却又残忍而冷酷地任由范闲与太子、二皇子一派斗得你死我活。

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一是为了磨砺范闲,看他是否有资格为己所用,二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太子,让太子在纷杂的权斗中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希望太子能学会铁血手段,而不是一味宽仁怯懦。

老二成为太子的磨刀石,范闲又何尝不是?

“刀或许会被磨断,但不磨,却永远不可能锋利。”皇帝睁开双眼,平静望着太子,说道,“老二没有磨利你,反而将你磨钝了,恰好安之入了京都……”

在皇帝和陈萍萍等人有意的推动下,范闲在短短几年之内一跃成了首屈一指的权臣。

范闲手中有权,一是监察院,二是内库财权,身兼数职,可谓是少年权臣。庆帝让范闲出使北齐,回京后又借他的手去整顿官场,庆余年中最大的野心家:来自庆帝的顶级布局肃清吏治,再让他到下江南斗明家,让范闲将内库财权归为己用,填补日渐亏空的国库,这也是为日后的统一大战做好钱粮准备。

列举一下范闲下江南后头上的职务:太学司业兼太常寺少卿兼权领内库运使司正使兼监察院全权提司兼巡抚江南全权钦差大臣。

表面看似风光无限,可也是孤臣,永远不可能成为皇帝。

其实细想之下,范闲手中这些权力大部分都是虚的,根本不堪一击,因为这些权力都来源于皇帝,而且皇帝也从不允许范闲插手军方,掌管军队。只要皇帝一身令下,范闲手中的权力随时可以被剥得一干二净,这也是庆帝为什么封他为“澹泊公”的原因,这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警告。

让范闲成为孤臣,是庆帝最恨心的算计。

他通过一系列布局,比如冷眼看长公主、二皇子与范闲互斗;比如借春闱舞弊一案,借长公主之手罢废丞相的同时,其实也不想让范闲与林若甫一起在朝中结党;再比如当众杖杀赖明成,有意让范闲在大力整肃吏治的同时得罪朝臣,得罪整个都察院,将范闲推向孤立的境地,使其成为只忠于自己的臣子。

这也是剧中赖明成为什么要死的原因之一。

不过小说中的赖御史只是被打得半死,并没有死,而我还是倾向于小说的做法。其实庆帝打死一名耿介死谏的御史实在没必要,毕竟他这么爱惜自己明君的名声,又怎么会明目张胆地将人活活打死?给个教训就行,毕竟贬谪加暗杀那一套他也不是没搞过。

庆帝将他打为孤臣的同时,在京都叛变范闲立了大功之后,还逐渐削调了监察院的权柄。

以都察院压制监察院,破天荒让都察院御史贺宗纬来监督监察院,让都察院开始进入院务内部程序进行监督。监察院本就有监察百官之责,现在御史竟然可以监督特务机构,说明皇帝对于监察院权力过大早就心生警惕。

第二,悬空庙刺杀。

大家看剧都知道悬空庙刺杀是陈萍萍安排的“神仙局”,局中人都各有其目的才促使了刺杀一事的形成。而陈萍萍一方面是为了试探庆帝的底牌,一方面也是给范闲制造护驾的机会,打消庆帝对范闲的疑虑。

当然,这也是庆帝算计的一部分,不过有更深的一层东西陈萍萍和范建都没有预料到,相信大部分观众也被庆帝的行为给迷惑住了。

有些聪明人会误以为这是庆帝对叶家逐渐生疑,忌惮叶流云,这才借悬空庙刺杀一事摘掉宫典禁军统领一职,让叶家暂退京都布防,进一步剔除叶家在京都的势力。

看起来很像是庆帝疑心作祟的,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这是庆帝故意迷惑他人的布局,摆了所有人一道:不管是宫典,叶重或是叶流云,他们从始至终都是庆帝一边的人,全都是配合庆帝演的一出好戏罢了。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从最初庆帝给李承泽赐婚开始,从将叶家推到长公主那边就开始,从秦家开始插手京都布防开始,庆帝一直在为日后的大东山祭天开始筹划。

庆帝的心思太深了,陈萍萍一开始也没有料到这一点,范闲和陈萍萍等人都是在京都叛变后才后知后觉察觉了了悬空庙刺杀一事的不对劲。

真可谓是君恩难测,帝心如渊。

Part3

帝王之威,阴谋迭起

为一举奠定了日后统一天下地伟大功业,庆帝暗中构织了一场数十年的阴谋,且庆国史上最强悍地无间道:叶家。

在谋划一统天下的时,庆帝最头疼的便是来自大宗师的威胁,所以他最大的目标便是除掉苦荷和四顾剑,最终他也通过大东山这场局成功做到了。

大东山延绵京都一役,

庆国皇帝不仅凭借大宗师的身份连破天下两位大宗师,算计了北齐和东夷城,还借此诱出清除皇室内与军中那些不安分的因子。

比如庆帝故意将范建训练出的所有虎卫调到大东山上,借四顾剑的手除掉范建在虎卫中安插的所有亲信,比如秦家、比如十三城门司统领张德清等人,终于在京都叛乱中露出了獠牙,借此一起扫除干净。

庆帝行临海祭天,给太子和长公主他们谋反的机会,引诱太子犯错,然后可以名正言顺废黜太子,逼长公主出手,借此也可以消灭长公主创立的君山会。

然后庆帝故意隐居幕后,冷眼看待京都之乱。

他通过假死来挑出朝廷中地阴贼,再借助范闲手中的力量除掉朝中那些不忠之臣。在这个过程中,宰相林若甫在朝中的所有党羽忍不住跳将出来帮助范闲,庆帝等得也是这个机会,以便日后找机会扫除这些林系官员,正所谓一箭多雕。

最后谁也没料到投靠二皇子的叶家突然倒戈,谁也没料到庆帝没有死在大东山之上,庆帝的手法很高明,也实在是阴险。

当然,庆帝也借大东山和京都叛乱之事试探了范闲,看他有没有谋逆之心,所幸范闲没有选择谋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外敌内患尽除,还把我们三个老家伙的膀子都砍了一半。”范建感叹道,“陛下真可谓是英明神武,胸中有绝世之才。”

“必须承认,就像很多年前我们开始追随他时那样。”陈萍萍闭着眼睛,缓缓说道,“他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世上最强大的那个人。”

在这大东山祭天这场局中,最大的赢家是他,最大的输家也是他。

这场京都大乱:皇后死了,长公主死了,李承泽死了,李承乾死了,皇太后也死了。

在京都叛乱之后,面对这样心思恐怖的庆帝时,即便范闲依然是庆国权臣,在那场搏杀与反杀中大放光彩,可他的心中却忽地陷入了矛盾、痛苦与挣扎之中。

所有的成功和胜利,都是建立在累累尸骨之上。

“他忽然有些同情长公主,同情太子,同情二皇子,同情皇宫前那些拼命搏杀的庆国将士,他开始同情起自己来,京都的交锋猛烈到今日这种程度。对庆国的国力将会造成多大的损害,难道那位生死不明的皇帝陛下真的没有算到?”

“四大宗师会东山,即便一袖一指之力,便可惊天动地。皇帝陛下真的还能活着?他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险,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做这么一件事?难道就真的为了一统天下?就只是为了万世之主的那个名头?”

庆帝作为帝王,想要一统天下并没有错,毕竟他是个有雄心的皇帝,他想要创立一个万朝之国,自己成为万世之主,但同时他也是个虚伪至极、薄情寡义至极的冷情人,是最大的野心家,也是主角团复仇道路上最大的敌人。

不论是对李承泽,还是对范闲,对于自己的儿子,庆帝心里喜爱却又疑心,故意引诱对方犯错,时时加以试探,真是心思恐怖又复杂多疑。

有雄心有野心,却不是个好父亲。

就连四顾剑也忍不住嘲讽他:

“带着范闲上山,便找着这么一个好帮手……难怪你一点不怕。看来先前说错了,治国行军我不如你,压榨自己的子女亲人这种本事,我更不如你。”

有人佩服他,觉得一代帝王枭雄理应如此冷血,方可成就霸业;也有人痛恨到牙痒痒,骂他狗彘不如,压榨自己的子女。

我的看法是,其实我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复杂又强大的“反派”了,一边感叹他长达十多年的隐忍与强大同时,一边又无法共情这样醉心玩弄权术的帝王。

所有悲剧的发生,皆在他的一念之间。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有趣的观点: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范闲和陈萍萍就是阻挠一统天下的罪人。如果不是他们阻止,庆帝早就可以收服北齐,灭了东夷城,一统天下了。

庆帝也曾说过:

“朕要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一统整个天下,让三国亿万百姓再不用受战乱之苦,千秋万代。“

“朕必将是天下之主,人间之王。有朕一日,这天下便会好过一日。”

一统天下后世间便再无战争?

天下之权系于一人之身,这世间真的会变得美好吗?

你们觉得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予丹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