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基金年仅赚万元,中银基金中生代新星王伟是如何荣获基金业大奖的?

7月12日,中银基金旗下包括中银中短债债券A、中银稳汇短债债券A在内的多只债券基金披露了二季度报告。报告显示,中银基金旗下债券基金份额增长较快,中银纯债基金规模则破170亿元,其中,2024年二季度,中银中短债基金A份额和C份额的份额数分别由1.98亿份增长至44.17亿份和由6.14亿份增长至26.56亿份。天天基金网显示,中银中短债基金A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收益分别为1.42%和1.49%。

不过,中银债券基金火热的背后,掩盖不住中银基金日益掉队的残酷现实。过去十年,中银基金从业内管理规模前十的公募巨头逐渐沦落到行业20名之后,在主动权益产品上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都是一塌糊涂,被昔日的同伴远远甩在身后。

更荒唐的是,探长读财发现,中银基金年初离任的中生代明星基金经理王伟2022年曾获得业内股票型产品大奖。但王伟管理该产品长达8年,初始规模高达64亿,而累计收益只有1300万元,连活期存款收益都跑不过。王伟获得该奖的原因让人无法理解,而中银基金对外大力宣传的原因也让人看不懂。

昔日前十巨头不断退步

中银基金前身为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由中银国际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组建。2007年12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银行直接控股中银基金,并持有83.5%股份。2008年1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中银基金。

据Choice统计数据,中银基金截至2023年末资产管理规模4846亿元,在公募基金中排第21位。但是,遥想当年,中银基金也曾经是雄踞行业前10名的巨头之一。2012年,中银基金管理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排名第8位;2015年,中银基金管理规模2778亿元,排名第9位。但是,到2018年末,中银基金管理规模增长至4011亿元,但排名下降到第11位。2019年,中银基金管理规模3818亿元,排名第12位。2020年是中银基金的大滑坡之年。截至2020年末,中银基金管理规模3569亿元,排名下降到了21位。

与昔日小伙伴比,中银基金的落后更加明显。2015年排在中银基金后后面的汇添富基金2020年末的管理规模已经飙升至8412亿;广发基金也从3266亿增长至7481亿;招商基金从2500亿增长至5034亿;博时基金从2053亿增长至7128亿。可见,当其它公募小伙伴们规模纷纷翻倍增长时,唯独中银基金徘徊不前。

数据来自choice。

从盈利能力看,中银基金的表现也落后同业太多。2018年-2023年,中银基金净利润分别为9.73亿元、8.68亿元、10.54亿元、10.26亿元、6.94亿元和7.02亿元。2018年,工银瑞信和易方达的净利润分别为14.96亿元和13.65亿元,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11.4亿元和10.29亿元。2018年,中银基金净利润在业内排名第七。

2022年,工银瑞信和易方达的净利润分别为26.78亿元和38.37亿元;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21.63亿元和20.94亿元。在上述几家公募利润均实现70%-200%的增长时,中银基金的盈利能力反而不断下跌。2022年和2023年,中银基金净利润在业内分别排第12和14名。

重固守轻权益酿苦果

中银基金业绩颓废的直接原因是公司管理规模多年来增长缓慢,尤其是收入长期以来依赖固收类产品,权益类产品表现较差,在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牛市中,中银基金的主动权益产品规模不升反降,这些既反映了中银基金自身发展战略出现了重大失误,也表明其权益投资团队多年来人才匮乏。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银基金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停滞不前。2014年,中银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256亿元,2015年牛市达到489亿元高点;随后一路下降,直到2020年,中银基金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达到633亿元,首次超过2015年高点。但是,2021年之后,中银基金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再次暴跌,截至2023年末仅剩下322亿元,缩水近一半。

主动权益产品萎靡不振的另一面则是,中银基金对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的依赖愈来愈严重。债券基金规模从2014年的357亿一路增长至目前的2525亿元;货币基金则从2014年的995亿增长至目前的1988亿。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2020年期间,由于股市表现良好,资金大量涌向主动权益产品,中银基金货币基金规模下降较快。2021年后,在股市震荡加剧之后,中银基金货币基金规模又重新恢复增长。

从收益来源看,中银基金的权益投资能力非常薄弱,基本是靠天吃饭。从2018年-2023年的收益来源看,除了2020年和2021年,股票差价收入为其贡献了较高收益外,其余大多数时间内,中银基金的主要收益来源都是债券利息或债券差价,其次是存款利息。尤其是2022年和2023年,存款利息收入已经成为继债券差价收入之后的第二大收益来源。作为一家头部公募机构,基金主要依靠债券和存款产生收益,这是不是很讽刺?

过去三年,固收类产品一定程度上帮助中银基金避开了股市调整期的剧烈震荡,但也为未来埋下了更大的风险。如果下一轮牛市来临,中银基金无法在主动权益产品上取得较大突破,那么伴随着固收类产品资金的快速转移,中银基金整体规模将面临更大的缩水,届时,中银基金将在规模和收益上遭受双重打击,其业内排名恐进一步下滑。

近一年亏损产品占比47%

中银基金主动权益规模多年来不进反退,与大量基金产品业绩低迷直接相关。Choice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中银基金旗下272只产品中,收益率超过5%的仅16只,其中债券类固收产品9只;收益最高的是中银全球策略,这是一只QDII产品,投向美股市场。另外两只收益率超过20%的产品则是黄金ETF;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仅5只,其中一只还是投向港股通标的。

和赚钱的基金产品数量寥寥相比,亏损的基金产品简直让人统计到手麻。截至2024年7月15日,中银基金近6个月亏损超过8%的基金产品有22只,最多的亏了19.02%,代表产品是中银量化精选,该产品基金经理为中银基金量化团队负责人、中银基金助理副总裁赵志华。

过去一年,中银基金旗下亏损超过5%的产品有83只,而中银基金旗下满一年的产品223只,亏损超5%的产品占比37%;近一年亏损产品105只,占比47%。

值得注意的是,在亏损较多的产品中,包括中银基金努力打造的中生代代表王伟(24年初已离职)与黄珺。公开信息显示,黄珺的中银主题策略混合A获得2022年度三年期积极混合型明星基金奖;王伟曾经管理的中银智能制造股票A获得2022年度三年期金基金·股票型基金奖。

当时,有媒体曾这样描述这两位中银基金“中生代代表”。黄珺经历过数轮牛熊周期的考验,让她在投资策略上,坚持稳健均衡风格,亿基金年仅赚万元,中银基金中生代新星王伟是如何荣获基金业大奖的?不追求极致的配置和收益率,力求“积小胜为大胜”。王伟工科背景出身,擅长挖掘成长性制造业产业中的机会,在投资中,坚持均衡配置、重视估值,偏好在行业周期底部布局,追求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争取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持有体验。

不过,从目前的跌幅榜看,黄珺既没有展现她“经受牛熊周期考验”的能力,王伟也没有表现出他“在行业周期底部布局”的独特技能。相反,两人的产品均回撤严重,大幅跑输市场和同业。

其中,中银基金近一年亏损排行榜上,黄珺有11只产品上榜,亏损均超过20%。黄珺为中银基金副总裁,2018年加入中银基金,目前管理规模76.53亿元,任期最佳回报97.78%。不过,天天基金显示,近两年,黄珺管理的产品回报大多在-25%以上,最多达到-34%。

王伟于2024年1月离职,其管理的产品业绩更加惨不忍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伟2021年之后管理的多只产品亏损幅度高达40%-60%,非常惊人。例如,中银持续增长混合H亏损59.61%,中银成长优选股票C亏损47%。

令人困惑的是,王伟如此惨烈的业绩是如何在2022年获奖的?

公开信息显示,王伟早在2010年就加入中银基金,算是一名老将,离职前其管理规模57亿元。不过,过往业绩记录显示,他业绩最好的产品是中银中小盘成长,接近八年时间回报约69%,其余产品表现较为普通。2015年6月至2024年1月,王伟管理中银智能制造股票A长达8年,期间回报36%。2014年1月后,王伟辞职,基金经理周斌接手。

不过,从中银智能制造股票A2015年-2023年年报看,2015年-2023年该基金分别实现收益约-4.6亿元、-7.36亿元、-0.57亿元、-3.71亿元、1.39亿元、8.16亿元、6.4亿元、-0.16亿元、0.58亿元,计算可知,截至2023年,王伟累计为中银智能制造股票赚了0.13亿元。也就是说,2015年-2018年,王伟管理中银智能制造亏损了16.24亿元。2019年-2023年累计实现收益16.37亿元,勉强把前面亏损的窟窿填平。

即便是仅计算至2022年,中银智能制造股票也并没有为投资人赚太多钱。虽然王伟获得的奖项是三年期表现,但难道他此前管理的几年糟糕业绩就彻底被颁奖方遗忘了吗?这种奖项的公允性在哪里?

如果考虑到管理规模,王伟不仅没有在中银智能制造股票上替投资人赚钱,反而亏损惨重。

2015年6月基金刚成立时规模高达63.75亿元,即便按1%的银行存款利息计算,每年收益也有6375万元;如果按2016年5年定期存款2.75%计算,64亿规模的资金每年收益1.76亿元。

不过,王伟管理的中银智能制造股票从2015年成立时就不断亏损,这直接导致基金规模快速下滑。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和2015年末,基金规模分别下降至49.5亿和41亿;到2017年末和2018年末,中银智能制造的规模分别下滑至23.3亿和12.4亿;截至2018年末,该基金累计亏损超过16亿元。2019年初,中银智能制造股票基金净值最低跌至0.49%,彻底腰斩。

从中银智能制造股票的份额变动看,2015年三、四季度赎回最猛烈,高达24亿份。这是最早一批聪明的割肉者。从2016年-2018年,每个季度都有1.5-2亿份额的持有人因为绝望而“割肉”离场。在王伟业绩最好的2020年和2021年,投资人立场最为坚决。显然,王伟的表现把投资人伤透了。

而王伟早2024年1月突然离职,虽然基金公告中称离任为个人原因,但实际原因应该是业绩糟糕。

王伟业绩糟糕离职是理所应当,他的中银智能制造股票没有为投资人赚取收益,但仍然帮中银基金赚够了管理费。2015年-2023年,中银智能制造股票累计收取管理费2.7亿元,是王伟为投资人赚取总收益(1300万元)的21倍。

68只产品濒临清盘线

值得注意的是,中银基金主动权益投资人才枯竭,大批产品濒临清盘线。天天基金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15日,中银基金223只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产品中,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产品高达68只,占基金总数的30%。

根据公募基金常规合同,这些“迷你基金”连续60个工作日持有人不满200人或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则基金将终止运作。统计显示,这些濒临清盘边缘的基金包括35只混合型基金产品,占比约51%;债券型、货币型及指数基金等33只,占比49%。

据媒体报道,2023年-2024年7月初,中银基金累计清盘了18只基金,其中大部分都是权益类产品。而为了避免清盘,中银基金7月份先后修改了中银颐利灵活配置混合以及中银数字经济混合的合同终止条款,将原本的“连续60个工作日持有人不满200人或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基金将终止运作”条款,修改为“当基金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持续运作、转换运作方式、终止运作等,并在6个月内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会议。”

这意味着,中银基金通过修改合同条款为上述规模逼近清盘线的产品“延续生命”,但这一做法显然只能是短暂的“救火”措施,如果基金净值持续下跌,没有投资人认购,最终仍难以避免被清盘的命运。长期来看,中银基金只有提升自身投研团队建设,致力于改善投资人的持有体验,让投资人提升获得感,才能改变大批产品无人问津、濒临清盘线的尴尬处境。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青凝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